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新时代·温暖|携手“北京力量” 共赴小康之约——京蒙协作赋能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呼伦贝尔日报 呼伦贝尔新闻 2022-09-11






编者按


老屋变新房

心里暖洋洋

公路通到家门口

幸福滋味浓

产业兴旺促增收

群众笑开颜

东西部协作持续发力

未来可期······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这条连接历史、记录当下、叩问未来的不平凡路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时代传递出的温暖力量直抵人心。今起,呼伦贝尔日报全媒体平台将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陆续刊发“我们的新时代·温暖”系列报道,记录我市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京蒙帮扶、乡村振兴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



有一种力量,叫携手奋进
有一份温暖,叫情系京蒙
时针回拨到2018年。2018年4月,在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西城区和石景山区伸出友谊之手,与我市鄂伦春旗、莫旗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北京市各方面的大力帮扶下,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底,全市13119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2个国贫旗、4个区贫旗市全部摘帽退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2021年2月,“东西部扶贫协作”改称“东西部协作”,成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的举措之一。至此,京蒙两地自2018年开始的东西部协作工作进入“升级版”。

2022年,北京市与呼伦贝尔的对口协作翻开新的一页,两地不断推进和深化全领域、广覆盖、多层次的协作,一批批项目拔地而起,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生根,在呼伦贝尔随处可见京蒙协作的印记,续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高位推动
许呼伦贝尔一个未来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总体要求,找准进一步推动京蒙协作的契合点和着眼点,围绕“三抓三促”(即抓帮扶、促巩固脱贫成果;抓示范、促乡村振兴;抓合作、促区域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五大行动计划”和“四个千方百计”,加大谋划力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巩固拓展既有协作成果,促进我市京蒙协作谱新篇。



 自2018年以来,源自北京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理念不断在呼伦贝尔落地生根。

➤ 我市于2018年、2019年与北京市西城区、石景山区先后结为友好城市,实现高层互访4次

➤ 2018年至2020年,京蒙两地人才交流密切,党政干部对接互访73人次,相关部门交流对接797人次

➤ 两地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结对,其中10个北京经济强镇与17个贫困乡镇结对,10个北京社区与10个贫困村结对,28个北京企业与37个贫困村结对,13个北京学校与13个受援地学校结对,11个北京医院与17个受援地医院结对,12个北京社会组织与11个贫困村结对。

登高望远,让呼伦贝尔变个样!2021年以来,市委政府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推进京蒙协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市委常委会1次,政府常务会1次,领导小组会1。北京市西城区、石景山区与鄂伦春旗、莫旗实现对接互访145人次。北京市两区共有12个镇与我市15个乡镇、18个村(社区)与我市18个行政村、15家企业与我市20个行政村、12家社会组织与我市5个行政村、14所学校与我市14所学校、14家医院与我市17家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京蒙协作一步步走实向深、行稳致远,推进我市全面乡村振兴硕果累累。



产业协作
草原沃土绽放产业之花

立秋的鄂伦春旗山头依然郁郁葱葱,山野乡村焕发勃勃生机。望向远处,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厂房,那是京蒙扶贫协作项目——鄂伦春旗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基地。该项目年可生产1440吨蘑菇酱、480吨木耳深加工成品、480吨山野菜深加工成品,惠及全旗631户居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这也正是北京与呼伦贝尔两地主动作为、持续发力,共同擎笔为京蒙协作着墨添彩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期间,京蒙两地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强项与优势结合,推动产业合作,增强发展动力,三年来北京向我市鄂伦春旗、莫旗投入资金3.06亿元,实施项目231个,其中用于产业协作1.34亿元,扶持了呼伦贝尔大红门生猪屠宰、食用菌深加工、有机肥厂、大豆深加工等33个特色主导产业。

➤ 2021年以来,北京投入我市鄂伦春旗、莫旗资金及所捐物折款2.47亿元,实施项目102个

➤ 我市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9个,实际到位投资额7535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15人

➤ 实现共建产业园区3个,其中农业产业园2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5个,入园企业实际到位投资额3204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5人

➤ 援建扶贫车间14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9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9人

➤ 京蒙协作已从最初的“输血式帮扶”过渡到“造血式协作”,产业协作共赢成为新的主题。

两个结对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鄂伦春旗重点发展中草药产业,设立专项推进组,京蒙挂职干部担任组长,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建立教授工作站合作协议,与金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洽谈中药材产业园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流转整合土地2万亩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推广基地;莫旗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大力扶持京蒙协作引入企业——呼伦贝尔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目前,该企业经营效益逐步递增。2022年继续投入京蒙协作资金2150万元支持建设高标准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劳务协作
助推群众稳就业促增收

近日,莫旗举行“莫旗2022年春风行动暨京蒙劳务协作夏季大型招聘会”。招聘会精心组织了64家本地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924个;同时,北京市石景山区前来招聘16家企业,提供了589个就业岗位。来自尼尔基镇向阳村村民孙德微说,很期待也很意外在家附近就能遇见适合自己的工作,这让她特别高兴。


“我现在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工资,旗里还给我发了1800元京蒙务工补贴,让我颇感意外。”借助京蒙协作劳务输出政策,鄂伦春旗大杨树镇振兴村村民田春宇在北京一家家政公司找到新工作。自从北京市西城区、石景山区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莫旗建立协作关系以来,越来越多人像孙德微、田春宇一样获得了就业机会。

健全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完善京蒙协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展转移就业渠道,为有意愿转移就业的脱贫人口和农村牧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近一年来,我市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2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762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275人次。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1915人次,其中到北京就业60人,省内就业1494人,其他地区就业411人



消费协作
绿色农畜林产品进首都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京蒙消费帮扶连接着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和北京市“舌尖上的幸福”,从“口”到“胃”加大消费帮扶力度,京蒙协作让呼伦贝尔绿色农畜林产品走出草原、进入首都,进一步拓宽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


搭上“直通车”,闯入大市场。借助京蒙协作东风,我市多次赴京开展消费帮扶对接系列活动,向国家部委、金融机构推介我市优质农特产品,欢迎他们将我市农特产品纳入干部职工福利采购范围。我市还积极同首农集团、正大集团等全国知名大型企业对接,开展羊产业基地建设,延伸羊肉深加工产业链,为呼伦贝尔羊肉打开北京市场,充分利用北京企业现有的市场及销售网络,把呼伦贝尔羊肉产品推向京津冀高端市场。向全国供销总社、惠农集团、商务部寻求推进消费帮扶的真招实招,切实解决我市伊赫塔拉牧业有限公司与全国供销总社惠农公司合作项目资金短缺、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还需加强等实际问题。

近一年来,东部省份采购、销售呼伦贝尔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金额达13.9亿元,尤其是京蒙协作引入企业—呼伦贝尔大红门有限公司发展强劲,销售龙头作用初步显现,累计销售额8.4亿元,占全市京蒙协作销售额的67%



人才协作
为幸福呼伦贝尔加把劲

莫道君行早,是处有亲朋。2018年4月,北京挂职干部一行6人,身负重托、一路向北,来到呼伦贝尔,开启为期3年的京蒙扶贫协作之路。三年中,他们主动融入、担当作为,以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工作重点,全面完成京蒙扶贫协作工作目标任务,为助力呼伦贝尔市取得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成为两旗摘掉国贫帽子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

强化人才资金保障,有力助推乡村振兴。近一年来,全市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6,培训干部4567人次;开展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223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5212人次。同时坚持选优派强,实现干部人才挂职交流常态化。北京市与我市互派挂职干部8人,北京市向我市选派专业技术人才54人,我市向北京市选派专业技术人才95人

生动的数字让人振奋,背后也藏着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故事。年近花甲的北京支教教师胡文生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来到莫旗开展支教志愿活动,服务期满后选择再延长一年。他说:“我想尽我所能为莫旗教育事业做更多的事儿。”圆满完成鄂伦春旗健康帮扶工作的援蒙医疗专家刘钧天说:“鄂伦春是个美丽的地方,但很遗憾不能看遍这个小城的美景。”因为患者需要她,针灸团队离不开她,她抓住在鄂伦春旗工作的每分每秒,把医技留给了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从拿出真金白银建项目,到引入先进理念拓产业;从人员互派交流,到推动资源共享;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注入“北京力量”到感受“北京温度”,京蒙协作机制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在祖国北疆25.3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结出累累硕果。

初心始终没变
脚步始终未停
京蒙人民将继续
在跨越千山万水的协作情中
团结一心
接续奋斗,并肩前行
共画乡村振兴“同心圆”
未来令人无限憧憬······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记者:刘银
主编:王亚男 美编:马海文

监审:侯跃峰 

监制:付惺

总监制:张晓琦

呼伦贝尔日报出品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